三川大地的红色记忆
时间:2016-11-23来源:

  党史故事接力传播终于到俺周口啦!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

  今天我们讲的是发生在三川大地上的红色革命故事,搜罗珍贵历史照片进行展示,请紧跟我们的脚步,追寻那段峥嵘岁月……

  周口党史第一人——李之龙

  ▲李之龙,1897年生,湖北沔阳杜窑人。

  192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夏,在淮阳县城省立第四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播撒革命火种,揭开了周口党的历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页,他本人也作为周口党史第一人,永载周口党史的史册。李之龙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国民政府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1928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广州黄花岗。

  第一个在周口战斗的共和国元帅——贺龙

  ▲图为北伐时期的贺龙元帅

  1927年5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发布命令,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组建一、二、三纵队,先期荡平盘踞河南的直奉两系的北洋军阀。当时的独立十五师师长贺龙率部参加北伐。5月23日夜,贺龙率独立十五师奔袭西华逍遥一带的奉系军伐部队取得了著名的逍遥大捷 。这次战斗,独立第十五师俘敌3000余人,缴获约4个团的装备,包括24门野炮,拦腰斩断了奉军的沙河防线。全师仅伤亡60余人。逍遥镇上,敌人遗弃的武器、弹药、辎重不计其数。镇上居民纷纷上街欢迎北伐军。6月4日汉口《民国日报》以“奇兵制胜”为题,称赞独立第十五师“战略颇妙,故敌军损失奇大,而该军伤亡甚少”。

  党的组织建设情况

  ▲周口党组织诞生地(淮阳师范卫生室)

  1924年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苏文焕到淮阳省立第二师范上学,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组织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刊,发展10多名团员,建立了团小组。1925年,他在杞县加入中国共产党,返校后,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在淮阳先后发展党员10多人。

  1925年夏,在开封上学的中共党员理琪受开封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太康开展革命工作。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国民党员的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组建了实际上由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太康县党部。并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30多人,以讲习所学员为骨干,组织800多名农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压迫反封建的斗争。

  通过积极活动,先后在当地发挥了一批党员,这一时期周口地区的党员达30多人。随着党员队伍的发展,党的组织也相继建立。1925年冬,在淮阳县城建立了中共河南省立第二师范小组,次年秋改建为中共河南省立第二师范支部。1927年3月,在扶沟县城建立了中共扶沟支部。同年6月,在西华县城建立了中共西华县委。这些党组织建立之后,在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主张,发动农民运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北伐战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豫东特委是1936年10月在西华县艾岗乡陵头岗村建立起来的,它的活动范围包括西华、周口、淮阳、沈丘、项城、商水、鹿邑、太康、睢县、宁陵、扶沟、许昌、鄢陵、郾城等县市。豫东特委原属中共北方局领导,1937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成立后归省委领导,1940年9月活动终止,先后历时4年整。在此期间,豫东特委在豫东地区恢复和发展了党的组织,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了抗日武装,创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一次会师缔造一支铁军——杜岗会师

  杜岗,是西华县城北8华里的一个普通村庄。1938年10月,彭雪枫、张震率领300多人的抗日武装来到这里,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肖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胜利会师,正式建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中队,共1200多人,步枪557支,马枪90支,短枪73支,手榴弹639枚,手提冲锋枪9支,轻机枪12挺,骡马32匹。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副主任。经短暂休整后,渡过新黄河深入敌后,点燃了豫皖苏边区的抗日烽火,并在战斗中发展壮大为新四军第四师,成为华中抗日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李宗田纪念碑

  李宗田(1914-1948),郸城县胡集乡郝寺村人,15岁在豫皖边界三河尖黄岗寺参加红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在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排长、连长、营长、抗日游击支队队长、团长等职,与国内外各种敌人展开殊死战斗。1948年9月14日,淮海战役期间,在争夺枣庄附近的津浦铁路尖沟车站的激烈战斗中,李宗田壮烈牺牲,时年34岁。 为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所在部队中原豫皖苏军区第二军分区在他的家乡郸城县胡集乡郝寺村修建了陵园,并且在郸城县城修建纪念碑。

  纪念碑修建在郸城县城中心郸城大桥南端,碑高约9米,占地面积27.8平方米,下面是1米高的青石底座,碑顶用红色琉璃瓦修尖顶装饰。碑的正面镌刻着“红军碑”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体正中上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豫皖苏军区三十四团团长李宗田同志纪念碑”,两侧是正楷书写的一副对联:“为国牺牲精神不死,舍生取义浩气长存”。1992年,被郸城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吉鸿昌,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县人,1895年生。

  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率部向察北伪军进击,收复多伦等失地。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2009年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刘邓大军过周口

  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向外线作战,开始战略进攻。6月底,刘邓大军突破敌人黄河防线后,立即展开鲁西战役。8月7日,刘邓首长决定,分三路向大别山区挺进。其中第一纵队及中原独立旅组成的右路军、刘邓首长率领的野战军司令部及第二、第六纵队中路军和第三纵队组成的左路军,分别穿过周口的太康、淮阳、周口、商水、鹿邑、郸城、沈丘、项城。刘邓大军在途经周口的10个日日夜夜,前有敌人阻击,后有敌人尾追,天上有敌机轰炸,脚下有黄泛区、大沙河两道险关阻拦,再加上时值盛夏酷暑季节,处境很是险恶。

  刘邓大军10万人马浩浩荡荡途经周口时,得到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阻击战中,周口人民帮大军挖战壕、筑工事,为大军送军火、抬伤员。渡河期间,船民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军搭浮桥、撑渡船,不少群众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沈丘县新安集就有18人被敌机炸死。

  8月23日,刘邓大军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所畏惧的精神,在周口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胜利渡过大沙河,向大别山区昂首挺进。

返回顶部 电脑版

©2018 河南省妇女联合会

技术支持: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