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石林会议”:吹响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号角
时间:2016-09-08来源:

  “党史故事接力传播”第六站来到咱鹤壁了,先来认识一下鹤壁吧!

  鹤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殷商古都和春秋战国时期卫国、赵国国都所在地。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淇县古称朝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殷商文化发源地之一。

  鹤壁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和革命的圣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创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前沿;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大门。特别是1947年豫北战役期间,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解放了淇县、浚县、鹤壁集、汤阴等多个地区,并于豫北战役胜利结束后,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石林村法隆寺召开了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军事会议——“石林会议”,吹响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号角,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1、毛泽东指示:打出家门,开赴中原

  1947年4、5月间,全国战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党军队不论在数量、质量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大大削弱,人民解放军力量迅猛的增强,这种变化预示着中国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迅速抓住这一历史转折的时机,向全党和全军发出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将战场引向国统区,到敌后开辟新的战场”的动员号令,电令刘邓大军打出家门、开赴中原,到大别山去建立新的解放区。

  2、战略部署: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为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刘邓大军对正在进行的豫北作战部署进行了调整,原计划进攻安阳的主力于5月底撤离安阳外围战场,由冀南、太行两个军区的部队围困安阳城之敌,野战军主力转入休整阶段。在此期间,为了贯彻执行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决定召开一次有各纵队首长参加的军事会议。

  1947年6月l0日,军事会议在鹤壁石林村的法隆寺召开。参加会议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有副司令员徐向前、腾代远及参谋长李达,各纵队首长有陈再道、王近山、陈锡联、王宏坤、秦基伟、杜义德、曾绍山、郑国仲、阎红彦等20多人。

  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目前中国革命形势和解放军不失时机地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指示精神以及“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即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于6月底自豫北地区强渡黄河,先在鲁西南寻歼敌军,然后逐步向豫皖苏地区和大别山地区进击,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九纵队和第十八军自晋南强渡黄河出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东线兵团及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区实施战略展开,配合刘邓大军南进,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展开,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3、精密谋划

  会议认为,中央军委所规定的任务和战略计划是完全正确的,军委制订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案是克敌制胜的最佳战略方案,而要求刘邓大军于6月底前突破黄河天险,消灭鲁西南之敌,配合山东解放军作战,进而向中原挺进,跃进大别山,把战场引向敌占区,创建大别山解放区更是一招高棋。会议对强渡黄河、攻占鲁西南、跃进大别山的作战部署作了具体研究,明确了各个纵队的作战任务、具体行动的时间、路线和渡河的出发点以及宣传动员、后勤供给等工作。

   会议在总结汤阴攻坚战的经验(七条经验)时,刘伯承风趣地说:“这次豫北反攻作战,用铁扫帚把晋冀鲁豫战略区的大门口打扫干净了些,子弟兵也好安心打出去。蒋介石共有220个旅……现在我们已经消灭了他70个旅,就是三分之一,这给了蒋介石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的形势好象是烧水,水已快开了,再加把火,锅就开了。”

  4、打出晋冀鲁豫解放区

  石林军事会议后,野战军加紧了南下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刘邓首长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命令。6月21日,邓小平政委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战略进攻的动员报告。6月26日,刘邓首长又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补充命令。至此,刘邓大军陆续离开鹤壁,由内线转向外线,打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

  刘邓大军在石林驻扎一个月期间所召开的会议统称为“石林会议”。“石林会议”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石林会议”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准备中的一次重要会议。“石林会议”召开前,刘邓大军独立南下外线作战、成立领导机构、出动部队、出动时间、出动方向、要有长期打算等原则都已确定,政治上、组织上、物质上各种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就召开了“石林会议”。“石林会议”是挺进经略中原主要部队的首脑机关在大的战略行动之前召开的,是实施重大战略行动的最重要的最后的准备会议,明确任务、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周密部署、下达命令。

  (二)“石林会议”是落实党中央重要部署,以致影响整个战局的重要军事会议。“石林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重大战略决策,贯彻实施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英明决策,并具体部署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各项工作。

  (三)“石林会议”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党史、军史记载,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之后抵达大别山,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全局起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石林会议”旧址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重要事件的策源地和始发地。

  延伸阅读

  刘伯承与鹤壁人民的军民鱼水情。1947年4月初,刘伯承司令员来到鹤壁寺湾村,住进了一家大院。警卫部队将大街小巷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挤出时间给老乡修路、担水、劈柴,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那些天,寺湾村象过节似的,院里清水满缸,街上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笑语不断。豫北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候,刘司令员要离开寺湾了。得知消息的群众,纷纷赶来送行。刘司令员动身之前,询问身边的参谋:“部队离村前的几件事都做了没有?”参谋说:“街里院里都打扫干净,军属和房东的水缸都已担满,借用老乡的东西也都还了,只是没顾上征求老乡的意见。”“这项工作一定要做。”刘司令员说,“我们先走,你征求了老乡的意见再走。”刘司令员说着出了院门,骑上马,微笑着和送行的群众举手告别,然后催马同部下一起向村北的路上奔去。留下的参谋遵照首长的指示,走家串户、问寒问暖,诚恳地征求群众对部队的意见。当他来到身患重病的军属李大娘家时,大娘激动地说:“你们可真是咱老百姓的军队呀,啥时候都不忘咱老百姓。自打你们来了,水缸就没有空过,街上跟水洗了一样的干净,听说解放庞村后,军队给群众一次放粮20万斤,天底下也没有这样的好部队,俺还有啥意见……”大娘的话热烈朴实、言亲意重,感动的参谋同志禁不住地点头说:“是刘伯承同志叫这样做的,首长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警卫员喂好马,备好鞍,一大早就把马拴在区公所门旁一棵门卫般的小枣树上,等首长办完事动身。不料拴在小枣树上的马不老实,竟趁主人不留意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啃起树皮来,而站在一旁的警卫员也想不到他的“伙伴”会来这一手。就在这时,刘司令员和区里的负责人从院里出来,他一眼就看到马在啃树皮,赶忙对警卫员说:“快把马牵开,马在啃老乡的树皮,树没了皮是活不成的!”警卫员立刻上前牵开马。刘司令员走到警卫员面前亲切地说:“我们一定要注意群众的纪律,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今后一定要小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如果我们的部队没有良好的纪律,就和国民党军队一样,人民也要反对我们。”刘司令员说着话,同部下一起上马向北缓缓走去。5月3日,刘伯承司令员会见了慰问团的同志。慰问团代表太行人民晋谒刘伯承将军,并以绣着“常胜将军”四个大字的红旗献给刘司令员。学生代表恭敬地把一朵绣有将军名子的大红花戴在将军的胸前。将军面对人民给予的莫大光荣,他激动了。他望着慰问团的同志们,沉默片刻说:“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领导下,过去几个月的胜利,前方尽了应尽的责任,但前方战士不敢居功。这是谁的功劳?是老百姓的功劳,我和其他人都不敢‘掠人之美,贪天之功’。你们在后方做各种工作,我们吃的是你们的,穿的是你们送来的,你们的文化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们看到你们象看到家里人,象孩子看到妈妈…….”将军的话语亲切、中肯、谦虚,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当时亲聆教诲的同志至今仍忘不了将军的话。他从来就是这样,对人民宽宏厚爱,对自己则盛德若愚,从不争功诿过。

返回顶部 电脑版

©2018 河南省妇女联合会

技术支持:大河网